HashMap初始化和元素的添加
先来看看HashMap在Map中的位置:
上图中,白色部分是接口,黄色部分是要重点了解的,绿色部分已经过时,不常用了,但是面试中可能会问到。先简单的说一下这几个Map,TreeMap是基于树的实现,HashMap,HashTable,ConcurrentHashMap是基于hash表的实现。HashTable和HashMap在代码实现上基本是一样的,和Vector与Arraylist的区别大体上差不多,一个是线程安全的,一个非线程安全,ConcurrentHashMap也是线程安全的,但性能比HashTable好很多,HashTable是锁整个Map对象,而ConcurrentHashMap是锁Map的部分结构。
Map其实很简单,就是一个key,对应一个value。看如下代码:
1 |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|
构造函数如下:
1 | public HashMap() { |
初始化了一个负载因子,默认为0.75f:
1 |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= 0.75f; |
同样有一个数组,数组里原对象是Node:
1 | transient Node<K, V>[] table; |
看一下Node源码:
1 | static class Node<K, V> implements Entry<K, V> { |
一个key,一个value,用来保存往Map里put的数据,next用来标记Node节点的下一个元素。有如下两个成员变量:
1 | transient int size; |
一个是逻辑长度,一个是修改次数,ArrayList,LinkedList也有这两个属性,初始化如下图:
HashMap初始化好了,成员变量table数组默认为null,size默认为0,负载因子为0.75f,初始化完成,往里添加元素,来看一下put的源码:
1 | 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 |
调用了putVal方法,其中key是传进来的“张三”这个字符串对象,value是“张三”这个Person对象,调用了一个方法hash(),再看一下:
1 | static final int hash(Object key) { |
key是基于hashCode来处理的。继续看putVal方法:
1 | final V putVal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, |
resize方法比较复杂,当放入第一个元素时,会触发resize方法的以下关键代码:
1 | newCap =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; |
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如下:
1 |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= 1 << 4; //默认初始容量 (必须是2的幂,用左移动) |
移位运算符,1 << 4 其实就是相当于16。
1 | Node<K,V>[] newTab = (Node<K,V>[])new Node[newCap]; |
当放入第一个元素时,如果底层数组还是null,系统会初始化一个长度为16的Node数组,像ArrayList的初始化。最后返回new出来的数组,由于篇幅有限,下图中省略了部分数组内容,注意,虽然数组长度为16,但逻辑长度size依然是0:
继续执行putVal方法里的如下内容:
1 | if ((p = tab[i = (n - 1) & hash]) == null) |
上面代码和下面代码是等同的:
1 | i = (n - 1) & hash;//hash是传过来的,其中n是底层数组的长度,用&运算符计算出i的值 |
这个hash值是字符串“张三”这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与hashMap提供hash()方法共同计算出来的结果,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,目前数组长度为16,不管这个hash的值是多少,经过(n - 1) & hash计算出来的i的值一定在n-1之间。刚好是底层数组的合法下标,用i这个下标值去底层数组里去取值,如果为null,创建一个Node放到数组下标为i的位置。这里的“张三”计算出来的i的值为2,如下图:
继续添加元素“李四”、“王五”、“赵六”,一切正常,key:“李四”经过(n - 1) & hash算出来在数组下标位置为1,“王五”为7,“赵六”为9,添加完成后如下图:
上图更趋近于堆内存中的样子,但看起来比较复杂,简化一下:
上图是简化后的堆内存图。继续往里添加“孙七”,通过(n - 1) & hash计算“孙七”这个key时计算出来的下标值是1,而数组下标1这个位置目前已经被“李四”给占了,产生了冲突。看一看HashMap的putVal是怎么解决冲突的:
1 | for (int binCount = 0; ; ++binCount) { |
这一句是关键:
1 | p.next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 |
也就是说new一个新的Node对象并把当前Node的next引用指向该对象,也就是说原来该位置上只有一个元素对象,现在转成了单向链表,如下图:
继续添加其它元素,添加完成后如下:
debug看一下:
大框里的内容是链表的体现,小框里的内容是单元素的体现。还有两行比较重要的代码:
1 | if (binCount >= TREEIFY_THRESHOLD - 1) //当binCount>=TREEIFY_THRESHOLD-1 |
再看看TREEIFY_THRESHOLD的值:
1 |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= 8;//(链表转树的阈值) |
当链表长度到8时,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来处理,树在内存中的样子如下:
在JDK1.7及以前的版本中,HashMap里是没有红黑树的实现的,在JDK1.8中加入了红黑树是为了防止哈希表碰撞攻击,当链表链长度为8时,及时转成红黑树,提高map的效率。
先做一个小结:
- HashMap的最底层是数组来实现的,数组里的元素可能为null,也有可能是单个对象,还有可能是单向链表或是红黑树。
- resize在底层数组为null的时候会初始化一个数组,不为null的情况下会去扩容底层数组,并会重排底层数组里的元素。
HashMap元素的替换
在Map中,一个key,对应了一个value,如果key的值已经存在,Map会直接替换value的内容,看以下代码:
1 | Person oldPerson1 = personMap.put("张三", new Person("新张三", 21)); |
new了一个Person“新张三”,注意,key依然是张三,将上面的putVal源码分为如下几段:
1 | final V putVal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, |
放入“新张三”时,会执行以上代码1、2、5。代码1中,由于p不为null,执行else里的逻辑。代码2中,key的值相等,条件成立,把值赋值给e。(如果key的值不相等,就比较equals方法,也就是说,就算key是一个新new出来的对象,只要满足equals,也视为key相同)。下面是代码5的解释:
1 | if (e != null) { |
上面代码用新的value替换旧value并返回旧的value。如下图:
再new一个Person“新孙七”并put到personMap中,注意,key依然是“孙七”,会执行putVal里的1、2、3、4、5,由于2、3不满足条件,实际执行的是1、4、5,重点说一下4:
1 | for (int binCount = 0; ; ++binCount) {//循环 |
其实就是循环链表的节点,直到找到”孙七”这个key,然后执行putVal里的第5步,如果找不到,就添加到最后,这里我们key是“孙七”,在链表中找到元素替换value即可,如下图:
在hashMap中放入(put)元素,有以下重要步骤:
- 计算key的hash值,算出元素在底层数组中的下标位置;
- 通过下标位置定位到底层数组里的元素(也有可能是链表也有可能是树);
- 取到元素,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==或equals当前位置的key,成立则替换value值,返回旧值;
- 如果是树,循环树中的节点,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==或equals节点的key,成立则替换树里的value,并返回旧值,不成立就添加到树里;
- 否则就顺着元素的链表结构循环节点,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==或equals节点的key,成立则替换链表里value,并返回旧值,找不到就添加到链表的最后;
精简一下,判断放入HashMap中的元素要不要替换当前节点的元素,key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即可替换:
- hash值相等。
- ==或equals的结果为true。
由于hash算法依赖于对象本身的hashCode方法,所以对于HashMap里的元素来说,hashCode方法与equals方法非常的重要,这也是在Java中的==与equals中强调重写对象的equals方法一定要重写hashCode方法的原因,不重写的话,放到HashMap中可能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。本示例中放入的key是String类型的,String这个类已经重写了hashCode方法。
参考资料:
清浅池塘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(上)、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(下)